《北京师范大学校报》
出版时间:2022-10-31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育人泰斗大爱慈心——怀念启功先生


作者:□赵继彦

在从事教育国际交流事业三十五年的经历中,我曾经留意过国内外名校的校训,每个校训都深刻表达了学校创办者的情怀。比如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等,用以激励师生勤奋学习,成就人生。

我在景仰和感叹这些校训的内涵时,发现启功先生留给我们的北京师范大学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与众不同。先生更提倡教育的实践性,更强调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

2002年母校百年校庆时,学校召开了北京师范大学第四届第二次校友理事会,会前钟秉林校长看望重病的启功先生。那时他的身体状况已经不能出席校友理事会议,但启功先生坚持有话要与校友们说,最后以录音讲话的形式实现了先生的意愿。他声音极度虚弱却一字一句地说:“我们北京师范大学校友遍布全国各地,你们要记住,要牢记呀,教育要珍惜生命;要教育年轻人珍惜生命,不虚度年华……”

我想先生的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告诫我们要教育学生珍惜生命。另一层意思是珍惜生命不仅是狭义的生与死,而是要求教育者要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珍惜生命。林崇德先生说:“教育是以促进人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为目的,以传授知识、经验和文化为手段的社会活动。教育就是发展。”教育是始终伴随人的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好的教育本质上就是珍惜生命。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要求教师要把真才实学传授给学生,成为世人之师;同时还要行胜于言,言行一致,成为世人的楷模。正如《论语》不讲“什么是”,而是讲“如何做”一样,“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既有哲学品格又有实际要求,对学生既有精神激励又督促其身体力行。先生的人生正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楷模。

先生是教育、诗词、书法、古籍鉴赏诸多领域的学术大师,又是循循善诱的师长,还是童心永驻、菩萨般心肠的慈祥老人。他对学生如慈父,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发现雏凤清于老凤声时,他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面对显宦富豪为附庸风雅索取书画,他凛然拒绝或闭门不见。在书画店里看到“启功书”的赝品时,主人说:“这是启功先生的真迹,怎么样?收藏一幅?”启功幽默地回答说:“是啊,比启功写得好。”离开时陪同的朋友问:“为什么不揭穿他呢?”先生说:“随他去吧,也是为了生活。”

我常常回忆先生的自嘲小诗:“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先生的名望已四海皆知,无论荣辱都是那样谦和平易。每次回到母校我总要坐在他雕像附近的长椅上凝望许久。

茫茫人海,万千众生。在生命的旅途中,每个人都处于凡人和圣人之间的某个位置。启功先生是圣人,或者说是最接近圣人的人;启功先生是凡人,是最可尊崇的凡人。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120周年校庆之际,我尤其怀念这位慈祥可敬的老人。

(作者为物理系1963级校友)

北京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39674次访问,全刊已有35198165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