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十年最伟大的理论成就是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主线和灵魂。深入领会和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是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根本前提和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一个鲜明亮点就是,着眼新时代新征程的新使命,着眼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精髓。这不仅为新时代全面推进实践工作和理论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也突出了新时代新征程的学风要求。毛泽东同志早就深刻指出过:学风问题是思想方法问题,是我们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是全党同志的工作态度问题,是第一个重要的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启示我们,在新征程中必须踏实践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一、以马克思主义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好、运用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恩格斯当年的经典论断闪耀永恒光芒:“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不是要背诵和重复其具体结论和词句,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中国共产党人正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报告中“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全新表述与要求,具有非常强的时代性、针对性,意义重大。
一方面表明,在今天的中国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坚持、运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形态。正如马克思主义行从根本上说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坚持、运用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直接地说就是掌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另一方面,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态度对待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固然要全面学习、深刻领会其全部科学内容,但更为重要的是要把握好其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世界观和方法论及其立场观点方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所在。把握这一精髓,是我们准确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部理论创新成果、准确把握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一系列政策举措的前提和基础;结合具体实际坚持好、运用好这一精髓,是我们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各项工作的根本要求;只有坚持好、运用好这一精髓,我们才能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以不断的理论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最鲜明的学风。正是因为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才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时代化,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三次伟大飞跃。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一切当代、当下的实际都是以往历史文化的结果,历史文化是当代、当下实际成为可能的根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鲜明特质,也是百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本经验,更是丰富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本质要求。
在党的理论创新、工作创新中,在我们的科学研究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都应该以高度的使命感努力做好两个“相结合”。一方面,要从自己学科、专业角度自觉“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襄助于“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另一方面,特别需要更加自觉地认识到“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极端重要性并履践以行动。毛泽东当年批评一些同志“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对于自己的历史一点不懂,或懂得甚少,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种现象在今天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依然不同程度存在。我们必须以以往恶补西方学术的劲头来恶补传统文化,积极阐明和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主张的高度契合性,为“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做好实实在在的基础工作,为“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作出无愧于时代也无愧于学术的贡献。
三、踏实践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最根本的就是要真正做到六个“必须坚持”。
二十大报告不仅提出要掌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而且提纲挈领地概括了这一精髓的基本内容,即六个“必须坚持”。这为我们落实、践行中国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提供了方向指引和具体遵循。
学术研究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归根到底都有一个“为了谁”的问题,真正的学术研究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意,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这是中国学术研究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前提性认识。真正的学术研究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反对洋教条,从根本上改变学徒心态,增强中国学术的主体性、原创性。拥有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和自信自立的精神状态,就能在守正以保障方向正确、不犯颠覆性错误的前提下,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真正的学术研究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新时代的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聚焦伟大实践中的一系列新问题、深层次问题、重大问题和突出问题,真诚面对真问题,殚精竭虑于真正解决问题。在发现真问题、解决真问题过程中,学术研究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掌握“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各项事业”的科学思想方法。中国学术研究坚持自信自立、增强主体性,决不意味着坐井观天、“小国寡民”,而是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一方面,要以天下为己任,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自觉回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世界之问;另一方面,真正的自信自立和主体性一定具有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能在具体研究中面对事情本身,消弭门户之见,借鉴和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为我所用。总之,只有真正做到六个“必须坚持”,才能踏实践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北京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1773次访问,全刊已有34981349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