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校报》
出版时间:2023-04-15 00:00:00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半世图缘 一脉书香

——我记忆中的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作者:□糜凯

120年,沧桑巨变。伴随着北京师范大学百年奋进历程,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披荆斩棘一路走来,迎来120年华诞。

我与师大图书馆的相识是从1984年开始的。作为受益于改革开放的第一代人,1984年,我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专业学习,1986年毕业后留校进入师大图书馆工作。从此结缘,便是一生。三十多年,我见证并参与了改革开放以来师大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在师大图书馆120年的历程中,几乎占到三分之一。

图书馆历来都是一所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北师大也不例外。三十多年来,师大图书馆三迁其址,但始终坐落在学校主体建筑群的核心位置,始终是那个时代师生最鲜明的集体记忆。在馆址的不断变迁中,图书馆经历了由小到大、由人工向智能、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软件、硬件、理念不断更新迭代,变化可谓翻天覆地,但始终未变的是那一脉书香,在那一脉书香里有着我对师大图书馆一路向北迁移的记忆。

1958年的图书馆

1984年,我入校时,图书馆位于今天学校的正南门附近,在学校主楼的后面。

图书馆建于1958年,前为阅览楼,后附一幢八层高的书库楼,总面积9300平方米,共有6个阅览室,1300个阅览座位,是当时学校最高最厚重的建筑,也是当时学生们各种重要活动的集结地。上世纪八十年代时期,图书馆的理念还是“以藏为主,藏用结合”。馆藏载体形态主要是纸本图书和期刊,对图书馆权威性的衡量是考察收录的全不全,稀缺的书刊能否找到。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师大图书馆实行的是闭架管理,卡片目录,人工检索,登记借阅。学生把填好的借书卡递给柜台里的馆员,馆员根据书号往返于书架之间,为学生拿出想要的图书。有时候,一些热门图书,由于副本量有限,需要排队等待,比如《基督山伯爵》《红与黑》《简·爱》这些名著,往往要排队很久才能借到。借到书的同学安安静静地坐在阅览室里看书,每个人都很自觉,没有大声喧哗的,只有偶尔的脚步声和挪动椅子和轻轻翻动书页的声音。

阅览室里是深黄色的木制书架,坐在深红厚实的实木桌椅上,摊开一本心仪的书,闻着淡淡的书香,会让人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图书馆作为知识殿堂的神圣。在师大读书的那段青春岁月里,我的课余时间大部分是在这座图书馆里度过的。至今都能回忆起那些美好时光,冬日暖阳下,独自一人走进图书馆,静静翻动书页,让神思在书中遨游,让心灵在港湾栖息,任光阴透过窗棂在书架间缓缓移动,那幸福美好的时光,是人生最惬意的体验。

1986年,我毕业留校进入图书馆,成为一名图书馆员,心心念念的愿望得以实现,喜不自胜。当时的图书馆有六个部门,分别是采编组、参考阅览组、流通保管组、期刊组、科学方法组和办公室。我留在期刊组,主要负责西文期刊的采购、编目。工作后,虽然不像学生时期可以有大把的时间读书,只能利用中午休息的时间去读书,但是比读书时期方便的是我可以自由出入书库,置身书海,尽情挑选浏览那些喜欢的书。在这座馆里我工作了四年,完成了从学生到馆员的转变,对图书馆的业务有了全面了解,特别是对编目工作有了深入了解,熟悉掌握了中外文图书和期刊编目工作。1992年,随着学校整体规划,58年的图书馆终于完成历史任务被拆除,拆除后的空间就是今天南门和主楼之间的广场。

这座图书馆里留下的更多的是我读书的记忆和刚参加工作的兴奋。

1989年的图书馆

1990年,我们迁入主楼图书馆。主楼图书馆是1989年由国家教育委员会投资、香港同胞邵逸夫先生捐资、学校自筹资金合作建成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随着图书资源建设速度加快,日益增长的藏书与有限的馆舍面积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必须要一栋馆舍面积更大的图书馆来满足藏书和学生阅览需求。新馆因为与学校行政主楼紧挨,又称为主楼图书馆。由于两栋建筑间距相当近,后来干脆用钢框架和玻璃墙将主楼与图书馆之间的空间包裹起来,称为四季厅。从此,主楼和图书馆正式连为一体,主楼是图书馆的前庭,图书馆是主楼的后院,四季庭则是客厅。四季厅成为学校各类中小型活动的主要场所,而图书馆南门自然也就成为各类活动拍照留念的打卡地。从早到晚,四季厅里都回荡着学生赶往图书馆的匆匆脚步声。

九十年代,师大图书馆的理念逐渐从“让读者能够获得图书”到“让读者方便获得图书”转变。馆藏载体形态依然主要是纸本图书,在九十年代后期开始有数字文献。在方便使用的理念主导下,图书馆逐渐实行开架管理和电子借阅,图书证变为图书卡,读者自由挑选图书,借阅效率大为提升,阅读体验逐步提升。环境的改善带来的是占座的风行,特别是到考试季,开馆前馆门口经常排着长长的队伍。

追随时代的色彩,书架换成淡黄色的铁制书架,桌椅换为轻便的复合材料桌椅,阅览室灯光明亮,在米白色的书桌上摊开一本书,闻着淡淡的书香,会让人从内心深处感觉到自由和充实。

进入新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揭示的粒度逐渐变小,图书馆由图书借阅向知识传递迈进。师大图书馆开始转变观念,从深入思考“如何让读者能获得知识”向“如何让读者方便获得知识”转变,逐步加大数字资源建设和参考咨询服务,探索为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提供深度支持,迈出由基础服务向深度研究转型的步伐。

从1990年到2011年,我在这座图书馆里工作了21年,先后在文献建设部和办公室多个岗位上工作,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了最充沛的精力,见证了图书馆的硬件设施、软件设施、经费、机构设置和馆员队伍全面发展壮大。馆舍面积增加到1.3万平方米,内设机构调整为8个,先后增加了系统部和分馆管理部等机构。在这座馆里我们实现了从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化图书馆的转型,实现了从闭架向开架管理的转变,实现了从手工登记到打卡借阅的转变,实现了由图书借阅到知识服务的探索,这些转变和探索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座图书馆里留下的更多的是我对图书馆事业的热爱和为之挥洒的汗水。

图书馆后主楼

2006年,在主楼图书馆以北,正式奠基开工建设新主楼图书馆。奠基仪式上,我们全体馆员铲下了第一锹土。新主楼高22层,1至8层按照图书馆的基建标准进行建设,图书馆总面积有37000平方米。3年基建,2年装修,在新馆的基建和装修中,我贡献了自己的光和热。

2011年图书馆再一次乔迁新址,正式迁入后主楼图书馆。崭新的馆舍,更宽敞的阅读空间,更开放的文献获取方式,更方便快捷的服务,更舒适的阅读体验,与我读书时相比有着天壤之别。馆内的基础设施和阅读环境更加人性化,在这样的环境里,打开一本书,闻着淡淡的书香,会让人从内而外散发一种从容和优雅。

从2011年到现在的这十年是师大图书馆不断改革的十年,是图书馆逐步探索并向智能化迈进的十年,是图书馆服务更加深度嵌入学科发展和学术研究的十年。我们思考的问题从“满足读者知识需求”向“预知读者知识需求”转变,不断加强数字图书馆建设,不断强化传统服务与数字服务的融合发展,助力读者实现高效的知识发现与知识获取。

为此,我们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对学科服务工作进行重大改革,扩大学科馆员队伍;使用RFID自助服务;正式上线运行下一代图书馆系统Alma,实现了馆藏纸质资源、电子资源、数字馆藏等多类型馆藏的统一智能化管理……为了适应工作需要,图书馆的内设部门调整为十个,分别是馆长办公室、综合保障部、文献建设部、古籍与特藏部、特色资源建设中心、文献借阅部、昌平校园G区分馆部、参考咨询部、系统技术部、研究发展部。回头来看,图书馆机构不断调整的过程就是不断适应时代发展,不断满足读者需求,不断释放图书馆创造力的过程。

这座图书馆里留下的更多的是我对师大图书馆美好未来的期盼和祝福。

三十多年间,师大图书馆一路向北,承续一脉书香,恪守“秉承传统,强化特色,拓展服务,臻于至善”的理念,不断思考如何更好服务读者,不断探索创新服务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美丽蜕变,正阔步迈向智能化新时代。

三十余载同呼吸共命运,我的生命早已融入师大图书馆,闻那缕缕书香,最使我安心。我常常暗自嗟叹:“何其有幸在你怀,承一脉书香。追流光一朝一夕岁月浸馆舍,抚古今一函一册欣喜经沧桑。”作为一名北师大图书馆馆员,守护知识,传承书香,是我一生无悔的选择和无上的荣光。

(感谢图书馆供稿)

北京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1787次访问,全刊已有34981420次访问